王仁先生介绍

生平介绍

2021年1月2日,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暨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纪念和缅怀王仁先生,激励和引导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我们拟开展纪念王仁百年诞辰系列活动。

王仁先生1921年1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38年考入沪江大学物理系。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学习,1943年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48年,王仁先生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深造,于195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1953年,获得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副研究员。1954年秋赴芝加哥依省理工学院力学系任助理教授。

王仁先生1955年春回到北京,应周培源教授之邀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并于1962年任该系副系主任。1971年到原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开展地球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79年北京大学力学系从汉中迁回北京后,王仁先生跨系同时兼任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和固体力学三个教研室的主任。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任京大学力学系主任兼任地震地质教研室主任。1993年任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仁先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以来,王仁先生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CIUTAM)理事。1996年,被选为 IUTAM 执行局的委员。王仁先生积极参 TUTAM 的工作,为提高中国力学界在世界的学术地位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6年王仁先生被聘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了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规划、国际科技交流的组织,为国家基础科学的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仁先生是国内将力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王仁先生以他勤奋、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其研究涉及的诸多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为我国的塑性力学和地球构造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1995年,因其在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屈曲问题研究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因其在力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卓著成就,获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塑性力学

王仁院士在塑性力学整个领域造诣尤深,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在压力加工塑性分析和理论、结构的塑性分析和动力响应及动力稳定性、全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力学模拟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成果,对力学与地质学、地震学的研究结合作出了贡献。将地球分成快速模型和慢速模型,给出了15层快速地球模型的解,计算出日、月引潮力及短期自转速率变化下引起的全球应力场。反演了华北地区700年来发生过的14次7级以上大震,得出唐山地震后的应力分布,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

塑性力学中的滑移线理论这是求解理想塑性平面应变问题的主要方法,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用于土力学的分析,本世纪40年代发展得较为完整。对于在金属成型工艺上的应用,L.希尔曾做过全面的总结,并给出了差分方法的计算方案。1953年,王仁在博士论文中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出了一个从圆形边界出发的滑移线网的解析解,它可以用来检验差分解的精度,并显示出 15°的网格就能给出足够好的精度。另一方面是对带V形和半圆形缺口的拉伸试件,分析塑性区域随缺口扩展的发展过程。这是滑移线理论中少数大变形非定常运动的准确解之一,是用理想塑性力学分析断裂扩张的早期工作。后来他还首次在压延分析中考虑模具上的摩擦力,对筋条压制工作再次做了滑移线大变形分析。

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动力响应

这一问题是50年代初期在结构塑性极限分析得到较大发展后提出的。在1953年,王仁进行了固支圆板受冲击载荷下的塑性变形分析。在这以前,霍普金斯进行了简支圆板受冲击载荷的分析,考虑铰圆的运动。固支圆板由于周边的固定条件更为复杂,导致要解一个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王仁利用等倾线的方法构筑了真实特征线的上下限,给出一个精度很高的数值解。这个在小变形假定下的解,在1967年进一步考察大变形解的时候得到证实,并被应用为变形率解的初始值。这类问题原来是在军事防护上应用的,已发展到对各种民用运输工具承受碰撞能力的估算,称为结构的耐撞性分析,应用面很广。王仁等在《塑性力学基础》一书中首次把这些内容写在教材中,为国内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基础。

冲击载荷下结构的塑性屈曲问题

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经过塑性变形而导致破坏的另一形式是发生屈曲。薄壁结构在压应力下的稳定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必须考虑结构变形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几何非线性问题。若结构在进入塑性阶段后屈曲,则还增加物性上的非线性,使问题更为复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静载下的塑性稳定性比较清楚了,而在动载下的问题迄今还处于研究前沿。王仁指导的研究组从1981年开始研究从生产中提出的圆柱壳受轴向冲击的塑性屈曲问题。这个问题从60年代以来进行过一些分析工作,其方法是假设初缺陷有一个波谱,求不同波长分量随时间发展的速率,其发展最快的为主导屈曲波长,对应的冲击速度为临界速度或称门槛速度。王仁等的实验表明,在超过门槛速度后的初始塑性屈曲是轴对称的;而当速度提高约一倍后,屈曲形态变为非轴对称的。他们在理论上给出了一定的解释,还讨论了能量准则。他们提出由于轴对称屈曲时轴向缩短并不大,内部空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设计时若加以考虑,则设计的临界屈曲速度有可能提高一倍,从而可以节省较多的材料。弹性屈曲则没有这个性质。这个课题现正在继续探索之中。

 

地球动力学

70年代初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开发石油资源,自力更生地走中国自己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开展了对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普遍宣传与研究。1971年,李四光去世。王仁从干校回京后,服从祖国需要,转到地质力学方面工作。他钻研了李四光的著作,向地质教师学习,跟学生一起去野外。他在介绍地质力学中的力学问题时指出:“地质力学的核心思想是把一些在表面上看来错综复杂、性质不同的,而实际上却是由统一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现象归纳为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探讨它们的发生、发展,以及力学成因和内部的应力分布,用力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把这些构造现象看成是统一的构造应力场的产物。”鉴于地质现象的复杂性,他提出:力学工作者应该与地质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索和分析那些带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构造现象(又称构造形迹),研究它们受力作用的变形特性,充分利用现代力学的成果,不仅从定性描述,且从力源机制本身建立各种力学模型,以求得地质科学进入更具普遍性和预见性的水平。

王仁认为地球动力学所研究的问题与普通工程中所遇到的力学问题有相同的方面,它们都是研究固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性,不过条件复杂多了,除了地质体的不均匀性、流变性以及大变形的要求外,还有应力场和综合效应,各种脆性的、蠕变的和塑性变形及随后的破裂。然而,地球动力学与工程力学最主要的不同是地球不便于做实验,人们观察到的地质体的变形和测得的应力是历史的产物,而这个历史和地球内部的情况都只能通过当今在地表上的观察加以推测,因而问题是反序的、多解性的。这就比解普通工程力学问题困难得多。他以半百之年,毅然带头投入了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他与青年人一起,风餐露宿,实地考察地质现象,掌握地质知识,分析规律,先后在力学和地学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全面细致地介绍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文章。他亲自讲课、写讲义、指导研究生、带讨论班,组织起一支不小的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卓有成效地作出了成绩,推动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

地球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地球上各种构造的形成和地震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一些力学过程。探讨其驱动力源和变形过程是地球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的一个学科方向。李四光曾从地质构造的形态出发提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构造形式的主要驱动力。这是一个反演问题,其解是不唯一的。地学界的这些假设过去受到计算工具的限制而只能做定性分析。1978年,王仁为检验李四光假说,首先根据地球的流变特性将地球分为快速模型和缓变模型,然后用精确的弹性理论将快速地球模型分成15层,计算在日、月引潮力及短期自转速率变化下引起的全球应力场。这个结果后来被用于对地震起触发作用的研究,并把这个问题建立在严格的力学基础上。王仁还进行了缓变模型的计算,并利用流变体的对应定理推算全球应力场的变化,得出的结果表明,李四光的假说需要有107年持续按当时自转速率变化的加速期才有可能,从而建议研究构造驱动力需要同时考虑自转和内部热驱动力。王仁还将力学方法用于区域性地壳应力场的反演工作,提出对线性问题应用迭加原理以简化反演;对非线性问题除了用试算法以外,还可用正交设计方法以减少计算工作量。他继续研究如何更好地优化非线性反演的问题。

地震应力场模拟和地震危险区预测

地震是地壳岩体破坏的一个力学过程。地震预报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奋斗目标。唐山地震后,有人提出整个华北进入地震高潮,使得华北地区人心惶惶。王仁根据力学原理指出,预测未来地震趋势需要知道本地区当前的应力状态和地区内岩体的强度分布,但是这两者都不是很清楚的。王仁利用中国对地震有详细历史记载的有利条件,将断层带模拟成依靠摩擦的非线性节理单元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逐次反演华北地区内700年来发生过的14次7级以上大震,寻求所积累的残余应力和模拟出不同断层的强度,最后得出唐山地震后的应力分布,预测了未来地震危险区。后来10多年发生的五六级地震基本上都落在这些地区内,说明这个反演思路是正确的。他们还计算预测了北京地区的发震危险性,认为当时是相当安全的,这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岩石破坏机理

它与地震发生机理有关,也是从地震预报的需要提出的。近20多年来,断裂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一般都是考虑拉伸和断裂面互不接触的情形。然而,地震断裂面经常是处于压应力下,两个面是相互接触的,是否还能用一般断裂力学的结果是有疑问的。王仁等人用大理岩做了预测裂缝在压应力下的扩展试验,发现裂纹扩展的方向与在均匀介质中弹性理论所预测的方向相反。他们观察了裂缝尖端附近微裂纹的变化情况,用非线性软化模型NOLM程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于是他们提出需要研究岩石的软化机制和岩石中的损伤演化过程,将固体力学的前沿之一—损伤力学引到岩石破裂的研究中来。

1988年王仁作为第17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特邀代表,在专题大会上作了“大地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的报告,并多次被邀出国讲学。

 

学术论著

 

在塑性力学与地球动力学两领域,撰写论文170余篇,发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

编著、译著及文集

科学报告与论文列表

力学部分

1. On Three Dimensional Nozzle Study for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upersonic Wind Tunnel, with D. W. Luech, Engineering Tren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ublication, Vol.2, No.1(1950), 26-28.

2. Testing Time for a Low-pressure Blow-down Type Supersonic Wind Tunnel, Wang Re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Report SS102, Aug. 1950.

3. Periodic Solution of a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R. M. Rosenber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ng. Expt. Station Bull.,

    No.118(1951).

4. Plastic Flow in a Deeply Notched Bar with Semi-Circular Root, Wang Ren,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ol.11(1954), 427-438.

5. Plastic Flow in a Deeply Notched Bar with Fillets, Wang Ren, Alexander Jen, BROWN UNIV PROVIDENCE RI, 1953.

6. The Pattern of Plastic Deformation in a Deeply Notched Bar with Semi-Circular Roots, Garr L J, Lee E H, Wang Ren, BROWN UNIV

    PROVIDENCE RI METALS RESEARCH LAB, 1953.

7. Plastic Flow in a Thin Sheet of Perfectly Plastic Material Laid Over a Rough Rigid Base and Compressed by a Smooth Flat Die,

    Wang Ren, Division of Applied Mathematics, Brown University, 1953.

8. Plastic Flow in a Thin Sheet of Perfectly Plastic Material Laid over a Rough Rigid Base and Compressed by a Flat Die with Friction,

    Brown University Report AC 49, Oct. 1953.

9. Thermal and Creep Effects in Work-Hardening Elastic-Plastic Solids,Wang Ren, Prager W.,Journal of the Aeronautical Sciences,

    Vol.21(1954), 343-344.

10. On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Built-In Circular Plates under Impulsive Load, Wang Ren, Hopkins H G,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3(1954), 22-37.

11. Load-Carrying Capacities for Circular Plates of Perfectly-Plastic Material with Arbitrary Yield Condition, Hopkins H G, Wang Ren,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3(1955), 117-129.

12. Plastic Twisting of a Circular Ring Sector, Wang Ren, Prager W.,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1955, 3(3): 169-175.

13. The Permanent Deflection of a Plastic Plate under Blast Loading, Wang Ren, J. Appl. Mechanics, Vol.22(1955), 375-376.

14. Twisting of Circular Ring Sectors of Hollow Cross Sections with Thin Walls, Wang Ren, Brown University Report DA-2598/13, July 1954.

15. Wave Propagation in Ring Spring, E. H. Lee, Wang Ren, J. Appl. Mechanics, Vol.23(1956), 367-370.

16. Wave Propagation in a Finite Ring Spring, E. H. Lee, Wang Ren, Brown University Report DA-798/21,1955.

17. 平板上压制筋条的塑性流动问题, 王仁, 力学学报, 1卷, 1期(1957), 95-105.

18. 平行刚性压板间的塑性流, 王仁, 北京大学学报, 第5期(156), 443-456.

19. 间歇式超声速风洞中高压气罐的极限(最轻)设计,何志强, 王仁, 北京大学学报, 第四期(1958), 271-276.

20.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理论的文献总结, 王仁, 力学学报, 2卷, 2期(1958), 167-180.

21. 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塑性分析近况, 王仁,《第一次极限分析及塑性理论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科学出版社(1963), 1-22.

22. 悬臂柱壳在侧向和轴向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刚塑性分析, 宋国玄, 王仁, 《第一次极限分析及塑性理论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 科学出版社(1963), 77-85.

23. 在圆柱壳刚塑性动力分析中考虑轴向力的影响, 与崔国胜合作, 全国船舶力学学术会议(1964).

24. 对固体力学中的极限分析并建议一个一般变分原理的讨论, 王仁, 黄文彬, 曲圣年, 力学学报, 第1期(1965), 63-67.

25. 塑性理论进展(1950-1965)—R. Hill著,《塑性数学理论》译者前言, 王仁, 科学出版社(1966), 3-17.

26. 受轴向冲击的圆柱壳塑性动力屈曲实验研究, 王仁, 韩铭宝, 黄筑平, 杨青春, 力学学报, 第5期(1983), 509-515.

27. 巷道变形的粘性流体有限元分析, 王仁, 梁北援, 孙荀英, 力学学报, 17卷,2期(185), 97-105.

28. 轴向冲击载荷下圆柱壳塑性屈曲的能量准则, 茹重庆, 王仁, 力学学报, 1984年增刊, 252-263.

29. 撞击在刚性靶上的圆柱壳稳定性实验研究, 杨青春, 韩铭宝, 黄筑平, 王仁, 固体力学学报, 第2期(1985), 35-47.

30. 塑性动力响应中的模态近似方法, 黄筑平, 王仁, 力学进展, 15(1)1985, 1-20.

31. 用粘弹性流体有限元方法反演计算巷道大变形问题, 王仁, 吴海青, 孙荀英, 大自然探索, 5卷, 16期(1986), 27-33.

32. 冲胀成型工艺的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 杨青春, 韩铭宝, 王仁, 应用力学学报,8卷, 2期(1986), 1-8.

33. A Method for Plastic Post-Buckling Analysis of Cylindrical Shell under Axial Impulsive Loading, Ru Chongqing, Wang Re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Shanghai, No.V(1985), 616-622.

34. Estimation of the Plastic Structural Response under Impact, Zhu Guoqi, Huang Yonggang, Yu Tongxi, Wang Ren, Pergamon, 1986,4(4).

35. On the Second Critical Velocity in the Dynamic Axial Plastic Buckling of Cylindrical Shells, with Han Mingba, Yang Qingchun, Proc. Int.

      Sym. Intensive Dyn. Loading and its Effects, Beijing(1986), 515-520.

36. Analysis of Perforation of Elasto-Plastic Thick Target by Long Rod, with Ye Yitong, Jin Quanlin, Huang Zongwei, Proc. Int. Sym. Intensive

      Dyn. Loading and its Effects, Beijing(1986), 521-526.

37. The Characteristic Curves of Plast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to General Pulse Loading, with Zhu Guoqi, Huang Yonggang, Yu Tongxi, Proc. Int.

      Sym. Intensive Dyn. Loading and its Effects, Beijing(1986), 564-569.

38. 充满液体的封闭圆柱壳受轴向冲击塑性失稳的研究, 韩铭宝, 杨青春, 王仁, 力学学报, 19卷增刊(1987), 132-142.

39. 楔形杆中弹塑性波的一种渐近展开式, 茹重庆, 王仁, 爆炸与冲击, 8卷, 3期(1988), 202-209.

40. 关于冲击载荷下圆柱壳塑性屈曲的两个问题, 茹重庆, 王仁, 固体力学学报, 9卷, 1期(1988), 61-66.

41. 一般柱面弯曲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余同希, 章亮炽, 王仁, 杨新岐, 崔雷, 机械工程学报, 24卷, 1期(1988), 1-7.

42. 轴向冲击载荷下圆锥壳的塑性屈曲, 茹重庆, 王仁, 工程力学(广西), 5卷, 2期(1988), 1-9.

43. 圆柱壳轴向塑性动力失稳的第二临界速度, 韩铭宝, 王仁, 强度与环境, 第4期1988, 30-36.

44. 结构的塑性静动态稳定性, 王仁,《非线性力学的新发展》, 钱伟长主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3-35.

45. 结构的塑性稳定性, 王仁,《塑性力学进展》, 王仁, 黄克智, 朱兆祥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268-305.

46. Investigation of Sheet Metal Forming by Bending—Part I: Axisymmetric Elastic Plastic Bending of Circular Sheets Pressed by Cylindrical

      Punches, Zhang Liangchi, Yu Tongxi, Wang Ren, Int. J. Mech. Sci., 31(4)(1989), 285-300.

47. Investigation of Sheet Metal Forming by Bending—Part II: Plastic Wrinkling of Circular Sheets Pressed by Cylindrical Punches,

      Zhang Liangchi, Yu Tongxi, Wang Ren, Int. J. Mech. Sci., 31(4)(1989), 301-308.

48. Investigation of Sheet Metal Forming by Bending—Part III: Applicability of Deformation Theory to Stamping of Circular Sheets,

      Zhang Liangchi, Yu Tongxi, Wang Ren, Int. J. Mech. Sci., 31(5)(1989), 327-333.

49. Investigation of Sheet Metal Forming by Bending—Part IV: Bending and Wrinkling of Circular Sheets Pressed by a Hemi-Spherical Punch,

      Zhang Liangchi, Yu Tongxi, Wang Ren, Int. J. Mech. Sci., 31(5)(1989), 335-348.

50. A New Approach of Predicting Bifurcation Points of Elastic-Plastic Buckling of Plates And Shells, Zhang Liangchi, Yu Tongxi, Wang Ren,

      Acta Mechanica Sinica, 5(2)(1989), 145-151.

51. On the Post-Buckling Analysis of Plastic Structures under Impulsive Loading, Ru Chongqing, Wang Ren, Acta Mechanica Sinica, 6(1)(1990), 45-49.

52. 17届ICTAM大会有关塑性力学内容, 王仁, 力学学报, 21增刊(1989), 1-5.

地球动力学部分

1. 和研究地应力有关的几个基本力学概念, 王仁, 地震技术资料汇编, 第1期(1973), 1-14, 地震战线编辑部.

2. 从水平测量计算应变与断层错距, 王仁, 地震地质大队报告(1973).

3. 地质力学提出的一些力学问题, 王仁, 力学, 2(1976), 85-93.

4. 地震预报中提出的一些力学问题, 王仁, 力学, 3(1977), 234-241.

5. 地球构造动力学简介, 王仁, 力学与实践, 1卷, 1期(1979), 32-34.

6. 轴对称情况下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引潮力引起的全球应力场, 王仁, 丁中一, 天文地球动力学论文集(1979), 8-21, 上海天文台出版.

7. 华北地区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模拟, 王仁, 何国琦, 殷有泉, 蔡永恩, 地震学报, 2卷, 1期(1980), 32-42.

8. 由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全球构造应力场, 与何国琦、王永法合作, 第二次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文集(1979).

9. 地学中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王仁, 力学与实践, 1983(05):2-8.

10.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我国地震触发的关系, 贾晋康, 王仁, 中国地震学会, 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

      1(1979).

11. 工程岩石类介质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王仁, 殷有泉, 力学学报(1981), 317-325.

12. 从岩石力学性质讨论监测地应力变化问题, 周仁德, 王仁, 地震, 6期(1981), 41-43.

13. “应力传递”的提法正确吗?, 王仁, 地震, 第一期(1982), 47.

14. 地球动力学简介——现状与展望, 与何国琦、王永法合作, 《构造地质学进展》, 科学出版社(1982), 166-173.

15. 华北地震构造应力场的模拟, 王仁, 黄杰藩, 孙荀英, 安欧, 郭世凤, 宋惠珍, 潘善德, 黄庆华, 沈淑敏, 杨建华, 中国科学, B4(1982), 337-344.

16. 地球构造动力学, 王仁, 力学与生产建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69-197.

17. 华北地区近700年地震序列的数学模拟, 王仁, 孙荀英, 蔡永恩, 中国科学, B8(1982), 745-753.

18. 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丁中一, 贾晋康, 王仁, 地震学报, 5卷(1983), 172-184;英文版见Tectonophysics, 93(1983), 319-335.

19. 构造应力场的反演, 王仁, 《地质研究论文集(1982)》, 北京大学地质系(1983), 5-10.

20. 地球构造动力学的一些课题, 王仁, 《地球物理学文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83), 5-9.

21. 地学中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王仁, 力学与实践, 5卷, 5期(1983), 2-8.

22.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Fields due to Nonuniform Slip along a Strike Slip Fault, Wang Ren, Wu Hongling,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21(4)(1983): 601-609.

23. Inverting the Stress Field of Eastern Asia by the Method of Superposition, Wang Ren, Liang Haihua, Proceeding 27th General Assembly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Union, Moscow, 1984; 用迭加法反演东亚地区现代应力场, 《地质研究论文集(1984)》, 145-152, 1986;《国际交流

      地质学术论文集(2)》, 地质出版社, 29-36, 1985.

24. 地质材料的力学问题, 王仁, 力学与实践, 8卷, 4期(1986), 2-6.

25. 大理岩试件中裂缝的逆向共轭剪破裂, 王仁, 赵豫生, 陈顒, 阎红, 地震学报, 8卷, 2期(1986), 191-196.

26. 倒转褶皱的粘性流体有限元分析, 兰腊宝, 王仁, 地质学报, 第3期(1986), 248-255.

27. 西南地区地震与应力场关系的数值模拟, 王仁, 与梁海华、贾晋康合作, 地震学报, 8卷增刊(1986), 48-55.

28. 成层地球模型对体势力及表载的响应, 潘尔年, 丁中一, 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期(1980), 66-80.

29. 引潮力的全球位移场和应力场, 丁中一, 王仁, 地球物理学报, 29卷, 5期(1986), 578-596.

30.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n Overturned Fold Using a Viscous Fluid Model, Lan Labao, Wang Ren, Tectonophysics, 139(3)(1987), 309-314.

31. 地震前断层蠕动与地温异常的探讨, 蔡永恩, 殷有泉, 王仁, 地震学报, 9(2)(1987), 167-175.

32. Experiment and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X-Type Shear Fracture from a Crack in Marble, Wang Ren, Zhao Yusheng, Chen Yong, Yin Youquan,

      Yao Cunying, Zhang Hong, et al., Tectonophysics, 144 (1987), 141-150.

33. 多层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体静力问题解, 岳中琦, 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卷, 2期(1988), 202-211.

34. 岩石裂纹附近的变形局部化与破坏—激光全息干涉法的应用, 赵予生, 陈颙, 王仁, 地球物理学报, 31卷, 3期(1988), 294-305.

35. 国际大陆构造研究进展, 王仁, 北京科技报, 1988.06.15, 第三版.

36. 地壳中岩石的变形机制和软化过程, 王仁,《物理、化学、力学进展》, 1988卷(1989), 61-67.

37. 走滑断裂的等间距性, 与武红岭合作, 《中国地震断层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217-219.

38. 大地构造分析中的一些力学问题, 王仁, 力学进展, 19卷, 2期(1989), 145-157.

3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train Field Development Prior to Failure of Marble Plate Under Compression, Huang Jiefan, Chen Ganglin,

      Zhao Yonghong, Wang Ren, Tectonophysics, 175(1/3)(1990), 269-284.

40. A Thermal Softening Model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with Cai Yongen, Yin Youquan, Proc. Sino-Japanese Conference on Seismology Research(1989), 202.

41. 地球构造运动的力学分析, 王仁, 《力学未来15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1卷, 科学出版社(1989), 32-37.

42. 王仁, 关于力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中国科学基金, 1988年, 01期.

43. 王仁, 关于地震研究的展望,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陈运泰主编, 地震出版社, 1999, 1-4.

44. 王仁, 力学的反演,反演的力学, 力学与实践, 2000.20.

45. 王世民, 王仁, 线弹性问题与牛顿流体问题的对应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第43卷, 2000, 第1期, 91-96.

46. 赵永红, 黄杰藩, 王仁, 破裂带发展的扫描电镜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前兆的启示, 地球物理学报, 第36卷, 第4期, 1993, 453-462.

47. 丁原章, 王仁, 孙荀英, 郭钦华, 深层构造新活动性的影响—新丰江水库区构造的三维数学模拟计算, 中国科学, B辑, 1992, 2期, 194-205.

48. 孙荀英, 王仁, 王其允, 海沟后退对地幔对流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第37卷, 第6期, 1994, 738-748.

49. Yongen Cai, Tao He, Ren W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Process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by a New Method—LDDA,

      Pure Appl. Geophys. 157(2000), 2083-2104.

 

编著和译著

1. 固体中的应力波, H.Kolsky 著, 王仁等译校, 科学出版社, 1957.

2. 塑性数学理论, R.Hill 著, 王仁等译校, 科学出版社, 1966.

3. 固体力学基础, 王仁, 丁中一, 殷有泉编著, 地质出版社, 1979.

4. 塑性力学基础, 王仁, 熊祝华, 黄文彬编著, 科学出版社, 1982.

5. 塑性力学引论, 王仁, 黄文彬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6. 地球动力学原理, A.E.Scheidegger 著, 王仁, 黄杰藩等译校, 地震出版社, 1986.

7. 塑性力学进展, 王仁, 黄克智, 朱兆祥主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