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仁教授诞辰100周年

2021-10-13

兰腊保

原北京大学地质系、王仁先生八一届研究生  

  今年一月二日是王仁教授、前中科院院士王仁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日,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纪缅怀我们的恩师王先生。王先生将其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运用他的渊博的知识、聪明的才智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王先生为我国的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和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

一.教书育人,严谨的科学态度

  自七二年开始,作为王先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就一直跟随王先生学习力学、地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聆听他的各种课程。在教学中,王先生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对教学十分认真,讲课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并且很有科学性。王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对于每一次作业的修改以及考试的评判,特别是对那些做错了题目,他都有详细的批示。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错在哪里,怎样去纠正。记得有一次做大练习,其中有一道题,我把小数点点错了。为此,王先生给了我严厉的批评。他深刻地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严谨,保证不出错。他举例说,假如你是一个工程师,点错一位小数点,工人们根据你的计算结果去施工,你想一下后果是什么呢。在王先生的批评教育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认真、仔细和严谨是多么的重要。在王先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的熏陶下,使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从不马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仔细的检查。在我一生的科研工作中,每准备一篇论文都要再三推敲,改了又改,直到满意为止。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给我直接的受益结果是:我向国内外重要地学杂志(地质学报,Techtonophysics and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所投的每一篇稿子都被接受,无一退稿。

二、改革开放,倡导和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王先生一直积极倡导并组织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目的在于提高和促进我国和北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国内,他多次组织了由北大、中科院、地科院及地震局的知名学者参与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在80年代初期王先生先后邀请了一些国际上地学界的知名学者来北大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记得他邀请的第一位外国学者是享有盛名的瑞士大学的教授兰姆赛(John Graham Ramsay)。每一次邀请国外学者或专家耒华访问王先生都做了细心的准备和安排,以在短期的访问期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在王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带动下,当时地质系各专业(构造地质,岩矿,地化及古生物)的对外学术交流也进行的有声有色。记得当时在钱祥麟教授的邀请下,美国南加卅大学的知名教授戴维斯(Gregory  Davis Gregory)也来华访问了北大地质系。Davis教授的访问和学术交流也是相当成功的。无疑,由王先生倡导和推动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和提高北大地质系的教学和科研起了重要的作用。

  学术交流是双方的,王先生不仅要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华访问,同时他本人也经常受国外学者的邀请到国外去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记得在1987年,王先生及夫人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主任哈德斯顿(Peter Hudleston) 的邀请对该系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访问。在访问期间,王先生先后做了两次学术报告。两个报告的主题分别是:祥细介绍北大和中国当时地球动力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地震预报的数字反演模式及其应用。前来参加学术报告会的包括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和土木建筑工程系的教授和研究生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地质调查所的部分工程师及研究人员。王先生的学术报告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在报告会上及会后王先生回答了听众的各种有兴趣的学术问题。以下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王先生及夫人张先生在访问明尼苏达大学时与当时的地质、地球物理系系主任哈德斯顿(Peter Hudleston) 的合影。最右边那位就是系主任哈德斯顿。

  

三、言传身教,鼓励和培养年轻人

  在教育战线上,王先生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渊博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和年轻教员以及同事们,并不断地在学习和研究中鼓励和培养年轻人。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王先生邀请了好几位国际知名学者来北大地质系访问。当时他安排我们年轻人参与一些接待外宾的工作。说实在的,接受这个工作我们确实是有些紧张,原因是我们觉得当时的英语口语还不太行,害怕耽误工作。但王先生却一直鼓励道:这是给你们的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要好好把握。所以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也小心谨慎地参加了一些接待工作并与外国学者进行了一些口语交流。尽管那些口头交流不太流畅,但通过这个实践对我的英语口语却颇有提高。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王先生一直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员出国交流和深造。当时地质系就派出了不少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一九八六年,作为访问学者,我被选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访问。在访问期间,我的确从我的指导老师,系主任哈德斯顿(Peter Hudleston)和其他一些教授、研究生那里学到不少知识。与此同时,在与该系的教授和研究生的交流期间,他们对我讲述的地质构造数值模拟的课题和研究方向颇感兴趣。所以当时明尼斯达大学地质、地球物理系很乐意接受我在那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并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但遗憾的是,当时北大和教委并不同意我留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王先生得知此事后,认为美国出钱为我们培养一个博士对北大是有好处的.因此在百忙之中他去与学校和教委协商并希望他们能同意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要求。

  王先生不仅支持年轻人在国外进行深造,同时也谆谆教导我们在学成以后要更好地回国服务。在和王先生的不断的交流和通信之中,我也多次表示一定遵循王先生的教诲,争取学完后早日回国、回校服务。所以当我做完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就和王先生讨论有关我回国工作的问题。王先生十分关心并细心地帮我考虑有关我回国工作的安排以及有关事宜。但由于当时的一些特殊的原因和情况,致使我的回国未能成行。

  身为一位著名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信誉。据此王先生经常收到一些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的审稿请求。为了培养我们这些年轻人,王先生有时把一些被审稿件交给我们来阅读和评审。记得王先生先后让我帮助审阅过几篇投稿于Tectonophysics杂志的稿件并要求:1。在读懂文稿的基础上,了解此课题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方向;2。写出一个尽可能祥细的对所投稿件的评审意见。这样的培养和锻练的确使我受益匪浅。这些经验让我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有关如何选题,怎样准备和发表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此同时,我也曾应邀为一些主要的国际地学专业的研究杂志(Tectonophysics and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审阅过多篇投稿论文。

四、高尚的人品,受人尊重并尊重他人

  王仁先生身为知名教授、中科院院士,但他一直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他尊重其他教授、老师和学生。在跟随王先生的日子里,他经常告诫我们,我们学习地质力学就要运用力学的理论来研究地质和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尊重其他传统地质学界的老前辈及同行们并很好地向他们学习,以便更好地为我们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打下基础。基于这种想法,王先生亲自为我的硕士论文研究,聘请了一位资深的、经验丰富的构造地质学教授郑亚东先生。王先生这样的构想和安排就是希望能更好地把地质和力学结合起来对地质构造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解释。

  王先生无论是在公开场合或是在私底下聊天,他都显示出他的谦逊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在教研室会上,他仔细地听取其他教员的发言并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些基本的地质学问题。在会后或课余时间他也时常和我讨论一些与地质力学相关的地质构造的特征及其可能的起因。

  王先生高尚的人品让人十分的敬重。作为一个科学院院士他关心他人、和蔼可亲。记得有一次我因病住院。王先生在百忙之中先后两次到医院来探望我。说实在的,我感觉有点承受不起,当时我只是他的一个研究生而已。王先生对学生的关心以及毫无大教授架子的高尚品德,不仅让我十分感动,而且给我当时的主治医生及其他病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任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为我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并激励着后人们不断进取,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