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老师教我写论文

2021-10-14

薛宏蛟

  我1978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地震地质专业,同年分配到湖北省科学委员会,79年元月报到时再次分配到湖北省地震局(78年湖北省地震局与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当时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简称地震所)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年对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所学术委员会都要专门组织一次汇报会,让新来的大学生们汇报在校学习和实习情况。我的汇报题目是月球引力变化对地震的诱发作用。那是毕业实习时的工作。

  正是在那次汇报上,我得到了第一个科研课题——黄陵背斜周边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研究。据说,我是地震研究所成立以来在汇报会上得到研究课题的第一人。

  1980年,我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写出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虽然充满自信,并经过反复次验算结果基本相同,但计算结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不能解释,地震所也没有人能解答我的疑问,心中总有些不踏实,一直没有投稿。83年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无意听到王仁老师正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讲学,住在华中理工大学招待所。这一消息令我喜出望外,于是决定当天晚上前去请教。我不顾夜黑路远,小路难行的危险,也没有打听王老师的工作安排,便向老同事借了辆自行车,直奔华中理工大学招待所。

  一见面,王老师拉住我的手说,薛宏交,是你?他一脸的惊奇。更令我惊奇的是,我毕业快3年了,王老师竟然还能叫出我名字。其实,我与王老师的交往并不多,他是地质地理系教授,教我们专业课——有限单元法。78年毕业实习时,我和窦连顺与张亚军同学跟贾进康老师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有限单元法计算过月球引力变化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我们见面和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不多。

  当他得知我的来意后,并让我坐在床沿上给他讲述研究情况。我详细地汇报了研究区的构造分布,边界的确定,单元的划分等,当汇报结果时说,计算区内的有些单元应力极大,极易破裂,要使变形连续,必须把计算参数调得比其他地方大很多才有效。没等我说完,王老师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空白稿纸,让我验算。

  当我将计算公式列出准备代入参数计算时,他让我停下来,说:你先回去,把手稿交给我,3天后来拿。

  3天后,当王老师将他修改的手稿递到我的手上时,只见满页红色,密密麻麻的红字覆盖在黑字上,我顿时楞在那里,眼睛直直地盯着手稿。这时王老师又拿起手稿,指着前言的一段话说:你看,这句话79个字,一口气读下来,差点没把我憋死,这样改,你看怎么样?还有,你既然发现了奇异点,但没有描述,需要增加一些说明和解释。79年龙回观5.1级地震与山字形构造有何关系,也没有说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计算研究。最后他说:今天我还有事,我要说的都已经写在纸上了,你回去好好修改,不完善的地方一定要加以完善,需要计算的还要重新计算,文章修改好后尽快寄给我,我帮你投稿。

  回到家,我打开手稿,开始阅读老师的修改文字与修改建议,发现我一篇近5000字的文章,王老师竟写了2954个字,提出的修改建议多达11条。

  看完,我两眼模糊,真想放声大哭一场。一位年近60旬的长者,世界顶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在称院士),北京大学力学系与地质学教授,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居然花这么多时间,不顾疲劳地为一位见面都不多的学生,如此认真地修改论文,教授如何写作论文,悉心地指导其研究工作。他的所作所为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图什么?我两次麻烦他老人家,都是空手而去,以至于我没有给他倒过一杯白开水,道别时,除了激动,甚至忘了说声谢谢。他无私地帮我是为了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不就是尽一位老师之责,培养、扶持我们年轻人,让我们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使我们的科研工作更快地发展吗!我是何等地荣幸,在美好的时代遇上了这样好的老师。现在我经常回忆往年学习时光,王老师的所作所为不正是那个时代所以老师师德的具体体现。

  遗憾的是,83年以来我的工作一直处于变动中,先是调用到局(所)机关党委参加整党,后调入局(所)科研处参与科研管理,慢慢地脱离了科研工作,没有时间到江汉油田继续完成计算任务,手稿的修改工作就地放了下来,没有遵照老师的叮嘱,及时完成手稿的修改。更为遗憾的是,在后来的搬家途中,手稿与计算资料不甚遗失,使这篇文章在无法恢复,让我痛心疾首。终生悔恨,对不起王老师付出的心血,辜负了他对后辈培养的拳拳之心。